风语先生关于乱伦的学术观点

人普遍存在占据所有异性的潜意识,这促使人产生最大自由的性幻想。一切可能阻止或破坏人自由性幻想的因素,都会使人不悦。原本出于自发的嫉妒进而上升到自觉的道德抵制。人需要寻求一种正当理由来掩饰嫉妒的心理。人们怕世界上所有的异性在自己尚未获取之前便已经被其身边的兄弟姐妹玷污;担心从此找不到忠贞于自己的情人。出于一种由潜意识支配的心态,人们喜欢支持一切反对乱伦的理论。最具正当理由的是某些遗传学家提供的近亲繁殖不良后果的统计理论,但这一理论近来在科学界越发受到质疑。由于面对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科学本身的范畴,所以人们选择相信某种遗传学理论并非在于追求其科学性;如同,梵蒂冈早已不再传授伊甸园的故事,但教宗永远不会从嘴里说出它是假的。

然而,传统的日本文化却独树一帜,日本的文化中没有乱伦这一概念,更没有道德压制。日本人起源的故事是从一对兄妹恋情开始。直到现在,日本大女孩与父亲同床共眠,一家人共浴都习以为常。即便日本文化对所谓乱伦从来都持开放态度,甚至对兄妹恋还投以赞美的目光;但日本民族并没有因此遭受灭顶之灾。事实上,在日本也从来没有发生普遍的乱伦性交现象。从上述两种不同的性文化的共同表现中可以看出,人的性趋向并不取决于道德压制,也不取决于任何文化教唆。从文化角度而言,人的性行为取决于一种自然的性爱审美意识。从古罗马文化到中国的道教文化;从整个西方文化到整个东方文化,对于生殖器的崇拜是极为普遍的世界文化现象;它不仅透露出人对于性爱的一种自然的追求,也揭示了性在文化意识中的审美地位和文化属性。

性的触角为所有感官开放,人可以通过相貌、神情、气质、动作、语言、歌声、文字等各种信息触发彼此的性欲。所有的感官都可以触发人的性欲;所有的性欲都是通过直接的感觉得到。性只需要唯美的感觉而不是理性。可以用哲学的语言抽象的表述:性是一种超越的审美意识;对于性的求真,感觉即为真实,而理性却为虚假。性的表现完全具有艺术的特质,它似乎使人的情绪得以最大程度的夸张;它将人带入一种妙不可言的纯感觉的世界,从而超越了原有的真实;它形同艺术的再造,成为真实之上的真实。由此可言,性是唯美的,无需再加以真、善的修饰和界定。性的美学原理决定了人的性趋向和对异性的选择方式。

从中国和日本不同的性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反对乱伦的道德并没有根除乱伦的发生,而鼓吹乱伦的文化也未能兴起乱伦。中日社会的性现状所提供的启示,将我们的思考引入另一方向;人的性趋向从根本上,只遵从于最自然的性爱审美意识,道德和文化的正反教唆则显得多余。

人们对于乱伦的担忧在于认为家庭的亲密关系会使亲属间更容易发生性交行为,所以一定要用极端的道德伦理加以约束;然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性爱的审美必不可少地需要一种陌生感或新奇感,即便在动物中,似乎也遵循这样的原则。越是彼此透彻了解的人,越不易在他们之间产生性冲动。在亲密玩耍的同班同学之间,最终成为恋人的则很少,正如你文中提及的诸多观察。父母和子女以及兄妹之间的熟悉程度远甚于最亲近的朋友,如果说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可以冲淡性的审美,而亲属的血缘关系几乎完全破坏了性的审美。人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原始的信仰,近似于同体的感觉;这种感觉自然产生一种对亲人的性排斥。基于你的问题,我更倾向于认为选择“天性”的答案,但这并不准确,因为你文中提及的命题在研究中还没有触及到性行为的本质,仅是就现象而做出一些统计的概念。

文化与道德可以对性行为产生一定的扭曲作用,但这不是根本的,问题的本质在于对性的正确定位以及追寻其发展规律。我们讨论的是关于性的普遍概念,而非个别的性行为,所以必须将性的概念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并将它定位于审美的意识,从这一角度看去,整个的线条会更加清晰。

先前,社会对同性恋的指责多是嘲讽性的,反映的是主流文化的一种歧视心理;毕竟事不关己,真正的社会仇恨并不存在;人们在发泄一番怨气之后渐渐开始同情弱者了。在世俗的眼里,乱伦者的性质则与同性恋不同,已经不是简单的伤风败俗问题,这简直是十恶不赦之罪,须诛之而后快。我们对于乱伦如此的嫉恶如仇,除了因嫉恨而嫉恨,我实在找不到其它真实的原因了。我们可以不喜欢乱伦,也可以反对乱伦,但我们未必需要起诛杀之心。其实乱伦与同性恋完全属于等价的性质。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