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院问答之《天启篇》~7(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禅院问答之《天启篇》 人这个生命,如何才能防止腐烂发臭?   人这个生命体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物质的肉体,另一部分是精神的灵体。物质的肉体若不与外界空气、水、能量等进行交换,必然会腐烂发臭而死亡;精神的灵体若不与负宇宙上帝灵源接通,灵魂必然也会腐烂发臭而死亡。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 既然我们都是人,我想人生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做人。   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创造了我们人,必然是要我们做人的,而不是做鬼、做魔、做仙、做佛、做神的,如果我们放弃做人,把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如何成仙、佛、神,我们肯定是与上帝的意愿背道而行的。   只有先做好人,不辜负上帝的意愿,我们才有希望在结束人生旅行的时候成仙成佛,这就象一个公司的老板,他安排某人做一名科员,目的只是让他精心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让他考虑如何当科长的,也只有先把本职工作做出色,才有机会被公司老板提拔到科长位置上来。   上帝创造人的本意是让人享受人生的,决不是为了让人吃苦受罪的,因为对人而言,上帝就是爱,是大爱。   我不敬慕风云人物、不敬慕能驰骋疆场的英雄、不敬慕被万人仰慕的伟人、不敬慕由人而成的人间仙佛和神。我只对那些平凡、淳朴、诚实、勤劳的人心生敬意,因为这些人的人生才符合做人之道。   那种放弃当下的人生享受,只专注于死后恩典的人生是逆道的,那种纯粹教育人们受苦受罪才能获得来生福祉的"道德说教"肯定会把人引向歧路,那种教人们不顾亲人生死而专心练功,希图炼出特异功能,光耀人间的做法值得怀疑,"这会不会是魔鬼的引诱?"那种大肆宣扬明星、成功人士、杰出科学家、杰出企业家、富翁、专家、帝王、伟人、英雄的做法必然会扰乱人心,使人们挤向独木桥,忘记人生的本来意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生命禅院宣扬的最佳人生之路是平凡人生之路。 什么才是人生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 人生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应是这样的:   人生最主要的事是敬畏上帝,敬畏上帝的主要体现是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如果我们视自然如可以任意糟蹋的附加物,视生命(包括鸟兽虫鱼树木花草)如草芥,那么,我们就是藐视上帝、亵渎上帝,我们的人生就是邪恶的人生,是注定要绝灭的人生,我们不可能再有美好的前程。   人生最先要考虑和追求的是心灵的美丽,而不是金钱权势名利美色的堆积,人的心灵不美,灵魂肮脏,他的人生势必滑向地狱,他势必与魔鬼做伴、与禽兽为伍,其人生必然是失败的人生。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探求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真谛,上帝总是奖掖那些有灵性、有智慧的智者,给他们精神上美妙的享受,如果我们只把眼光局限在有限的时空中,甚至把眼光紧紧地盯在肉体欲望的满足上,我们必然会迷失方向,最终使生命之水枯竭。   人生最急的事是如何使有灵性的生命反物质结构朝着向高层生命空间发展的方向演化,如何使人格升华、灵性完美。我们都不清楚明天会发生什么,但肯定的一点是我们有什么样的生命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命结局,人生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转,否则,明天若死了,我们在人间拥有的一切东西就白白地丧失了,我们的一切奔波就付诸东流了,我们的所有努力就前功尽弃了,我们就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人生。 最有价值的珍宝是什么?   人人都想拥有珍宝,不论是稀世钻石还是罕有美玉,不论是良师益友还是贤淑美女,皆因其内涵的价值,而引起人们的渴望和追求。   在一切的珍宝中,最有价值的是能使生命向高层生命空间延伸的真理--上帝的灵和人类淳朴善良的心。 珍宝随处可求、处处隐现,为什么我们就看不见、找不到? 因为我们有眼无珠。   1995年,我家第一次雇佣了一个女子,这位女子叫茹贝卡,三天就学会了做中国饭,经她收拾后的屋子,光鲜整洁,纤尘不染,有条有序,纹丝不乱,每天我和爱人下班回家,孩子放学归来,她都站在门口迎接,问寒问暖,并随手接过孩子的书包和我们购买的物品,就象我们是久别重逢的亲人,进入餐厅,一桌谈不上丰盛,但可口的饭菜总等着我们,一天的劳累疲乏就在这温馨祥和的气氛中淡化消散了。我当时的住处屋子外没有花草,自从茹贝卡来后,不知她从哪儿弄来一些奇花异草,两月后房前屋后鲜花盛开,一派锦绣。可惜的是,我们不识珍宝,半年后由于搬迁,竟然把她给辞退了,更愚蠢的是,我们竟然丢掉了记有她家住处的纸条。   一块罕有的美玉就这样丢失了,每当想起茹贝卡,我和爱人长叹不已,追悔莫及,这样美好的女子,再到哪儿寻乞?我是个有眼无珠的人。   宝石就在眼前,却不知珍惜,一旦离我们而去,再难寻迹。   一失足成千古恨,丢弃宝石心最疼,仰问苍天谁之过?有眼无珠莫怨贫。   有眼无珠不仅找不到宝石,即使得到了也必然会丢失,买椟还珠的故事就是因为那郑国人眼中只有那装潢华丽的木匣子,却不识匣中的宝石而流下的千古憾事。   古人有愚蠢的,今人也有愚昧无知的。   常常碰到一些书呆子,他们的记忆能力不可谓不强,解辩能力也不能算弱,讲起道理来引经据典,一套又一套,其文章也能上报刊杂志、网站论坛,但看来看去,除了一些陈谷子烂芝麻外,读不出一星半点智慧的火花。自己没有思想也就罢了,却非要拿历史来给发展的现实套枷锁、定条框,言必传统,语必正统,就象耶稣时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虽然耶稣讲的是真理,但他们出口就是教条,装出一副维护正统的架势,极力阻挠真理的传播,这些人就象那郑国人一样,感兴趣的不是匣子中的宝石,而是那装宝石的装潢华丽的木匣子。   真正无价的宝石在人的心里,若我们不善护心中的宝石,却一味地追求外在装潢华丽的木匣子,与买椟还珠的郑人何异?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