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浑沌原理的价值和意义(十三)
乾坤草
浑沌是一个明明白白的境界(续3)。
下面,我们从佛学、儒道、基督教等宗教、科学这四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来验证这个明明白白的境界,强化浑沌的宇宙景象。
首先来剖释佛学,看看佛学的核心义理究竟在讲什么。
佛学的核心义理在于见性,明白真空妙有的道理,即宇宙是由佛性所生成的道理,这是最终的目的。目的为一,方便有多门,我把佛学的内容按照其境界的高低分为三种学问,依次是心学、识学、性学。心学以禅宗为代表,是佛学的心髓;识学以唯识宗为代表,是佛学的核;性学以密宗等性宗为代表,是佛学的肉。其他的,如念佛、拜佛等烧高香的佛事,非学问,佛皮是也。
禅宗是佛陀的心印,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直指无上要义,让学者立地明心见性。
这个要义就是直指心里面的第一推动力----佛性,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观与客观园融无碍不可分的道理,色空不二,遍布一切时空,觉悟“无我即我”的自性,获得心灵解脱的大自在。
禅宗见性的案例记录在《禅宗公案》中,体现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拨活手段。公案中没有任何的理论说教,有的是如实的记录了见性的禅机,每个公案都是一个见性的例子,读公案真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意境妙不可言,语言妙趣横生,超逻辑,绝地下风光无限,读懂了一个公案,其他的公案也就明白了,是参禅见性的好资料。另一个好资料是《坛经》,也是禅宗风格的文字记述。
当然,作为经典的佛学著作《金刚经》,是禅宗的必备经书。但禅的意境不是在经书上,读懂无字书才是最终的禅意,那是心灵的妙音。
“禅”是无字书,“识”就是有字书了,唐僧到印度取经取回来的,就是有字书,并创立了唯识宗。
唯识是佛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要义,宇宙的所有事物概括起来就是一个“识”字,一切唯心造。从浑沌原理中我们知道,佛性是无意识的,只有佛性形成结构出现意识以后,宇宙才按照一层层的意识创造出来。世尊拿在手中微笑的花朵,就是“识”的体现,花朵之所以能成为花朵,是其内部的识所决定的,用科学术语来说,是其内部的DNA决定的,存在于种子的核中,花朵一层层的开放,象征宇宙通过意识一层层的创造,宇宙才成形成象,识是任何事物的根、任何事物的根都在其核中,所以说,识学是佛学的核。
从修行的角度而言,唯识是每个人必经的关卡,称为“牢关”。因为佛性是无知无识的,只是一性而已,修行肯定是从意识认识事物开始的,要见性,必须要依靠意识,这样才有入处。但如果靠意识在修来修去,不能“见”到意识中的“性”,是性驱动意识而非意识驱动性,终生在意识中打转,则一生被意识所困住,故叫“牢关”。
无论是做任何学问,必然是通过意识来进行,否则无法做学问。参禅也不例外,必然先从意识入手,否则如何参禅?从用意识参禅到最终见性,是一个逐步意识有序化并最终舍弃意识,明白意识并使用意识的过程,我们常说的“见山是山”到最后的“见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就是这个过程的高度概括。总之,佛性是无法表达的,因为任何的表达都是“识”,佛性必须是通过“识”才能显化出来,也只能是通过“识”才能见性。而知道是否见性也必须要通过“识”表达出来,也必须要通过“识”才能得到印证。达摩祖师传禅来中国,起初并不是用《金刚经》来给弟子们印心的,而是用唯识学的宝典《楞伽经》来印心的,宇宙因识而生心,印心的必然是识,理使然也。
《禅宗公案》中,香岩禅师说:“去年贫未是贫,去年贫尚有立锥之地;今年贫,立锥之地也无。”,“立锥之地的贫”识见仍在,性未全露,立锥之地都没了,一性圆明就出来了,因为佛性是没有意识的。没有意识的可不是死的,不可落空,佛陀的法门给人有落空之嫌,后人称为如来禅。但经祖师们的发扬光大,它变得活活泼泼,佛性是活的,要不然如何使思维?这个活的见地,后人就称为祖师禅。
香岩禅师见性了,他见性了你如何知道?他又如何能告诉你?他不可能把佛性拿给你看,因为是佛性在推动识而不是识在推动佛性。他能告诉你的,只能是识,识的背后就是佛性。我们接受的,只能是他的识,也就是他所说的话。他说的话,如果你见性了,你就听得懂,否则,你也听不懂。六祖说,“佛性是无记忆空”,这是六祖所表达出来的识,表明佛性是无意识的,你接受的只能是六祖的识,这句话就成了你大脑接受的识,而不是佛性,因为佛性是无记忆空,而识是不空的。六祖觉悟了自性并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是六祖觉悟自性后从自性所表达出来的识,而不是自性本身。同样,《禅宗公案》有一句话叫“思量不思量”,翻译成今语就是“某人在思考着如何才能不思考”。这是一个悖论,我坐在草地上我一定就在思考吗?我不思考难道我就死了不成?所以说,禅语是超逻辑的。
佛性是体,识就是用。宇宙的本质是识,生命的本质也是识,物体与物体的不同是其内部的识不同,生命与生命的不同也是其内部的识不同。我们眼睛看到的任何物体,究其根本就是一种信息,而信息就是识。比如,文字就是一种信息,一种编码,本身就是识,只不过这些识是相对固定而已。一个人,其身体的属性就是识,比如他的基因结构,决定了它的形体相貌,他的家庭关系,出生地点、时间等等信息就是他的识,没有任何人的识是相同的,孪生子也不例外,要不然该如何区分呢?除了身体的属性外,真正决定一个人属性的,是他的思维的识,我们真正认识一个人的内涵,是取决于他的思维,他的识见。同样,所有的动物植物都有它们的识,如果一只狗发出猫的声音并喜欢吃鱼,你认为这是狗还是猫?上帝创造万物都是通过意识的机制,万物繁衍,各从其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保证识的稳定性,才能形成一个明明朗朗的世界,要不然,你如何去识?这刻是猫,那刻变成了蛇,所有的景物都变模糊了,识也就消失了,包括形成意识的机制也消失了,就会还原为一幅混沌的图景。
所以,若问“我”是谁,我就是“识”。每个人的识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才有“我”的存在,要不然别人怎么认识我?我又该如何识别我自己?识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物质的,比如姓名、相貌等固定信息。二是精神的,即意识的定性内容,比如此人很诚实,此人很贪财,此人很好色,此人城府很深,此人很敬业,某人喜欢什么等等。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活动上,人执著于自己的“识”,就认此识为“我”了,我思固我在,数学家看一切都是数,物理学家看一切都是理,每个人的识不同,表达的世界也不同,我们才能依识去识别人。同样,狗喜欢吃骨头是狗的识,猫喜欢吃鱼抓老鼠是猫的识,鱼喜欢吃“鱼饵”是鱼的识,按照鱼的识我们才能钓到鱼。某人贪色贪财什么的,你才能去贿赂他,“钓到鱼”为你服务。同样,水有识把水放进冰箱才能制成冰,把水煮开才能变成水蒸气去蒸馒头,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利用,都是利用其本身固有的识来进行的。
但是,"识”是“我”吗?“识”有千千万万,那一“识”才是我呢?也许你会说,“我就是我,管那么多”,这句话就是一识,这一识当然不是你,头脑中的识是不停在变化的,一识接一识,任何识都不是“我”。但我们确实感到内里有一个“我”存在,那么,这个“我”是“识”吗?只要说是“我”,“我”就成了“识”,而识是在不停的流转,“我”也在不停的流转,终生找我不见我。
“识”是场能与结构的运动逻辑产生的,所以任何“识”的背后是结构的驱动力,是性。见性了才能找到真正的“我”,这个“我”就是佛性。但佛性是赤裸裸的,没有任何内容,没有任何“识”,是“无我”,无我才是真正的我,永恒的我,宇宙统一场(自性)是不生不灭,万载如斯的。这就好比,用泥巴捏了许多的玩意,我们就有了这些玩意的“识”,当这些玩意又变回了泥巴,这些玩意的“识”就消失了,但不管有没有玩意,泥巴是不变的。
但是,见性后这个真正的我又确确实实是“无我”的,因为它一无所有,只是一性而已,没有任何的意识内涵。“我”的出现是因为“识”出现了,所以,这个“识”就是我,没有识确实没有“我”。见性后这个“识我”就与“无我”合为一体,“无我”必须要通过“识我”表现出来,“识”就是“我”,这与未见性前是一样的,同一样的身材相貌,依然要穿衣吃饭,见山依然是山,见水依然是水,识依旧是识,但此时“轻舟已过万重山”了,按照禅语的说法,见性前的“识我”是“明珠蒙尘”,见性后的“识我”却是“明珠放光”,获得了心灵的真正自由,因为“我”终于知道“我”了。
整个宇宙的构造就是一个识海,可以说什么都是识,是由层层的结构和场能的运动所产生和维持,无论你到宇宙的任何角落,无论是任何的生命形态,神也好、佛也好、仙也好、人也好,都是生活在识中。所以,唯识是一把解剖自己的手术刀,只要有“识”,无论是来自内部或外部,要亲自去弄清楚识是如何来的,才能一步步认识到能量与结构的运行机制,最终才能认识到“识”的所以然,佛学叫“参疑情”。比如,现在有了痛苦的识,就要去分析产生此识的来源,无非是旧有的识结和现实的能量、结构的不畅运行所导致的。同样,有了幸福的识,肯定是意识、结构、能量的运行顺畅所产生的。外部的识同样如此,比如马桶为什么有自动满水的识,通过结构和能量的逻辑运行分析就知道了。电视为什么具有接受信号产生活动图像的识,通过对其电路的分析就可明白。对一个国家的认识也这样,必须要了解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意识、结构、能量运行机制,才能称得上符合现实的认识。通过自己实事求是的分析识的产生机制,才能真正的认识到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对的对在那里,错的错在那里,才能最终形成对浑沌的切身认识,认识到只有符合意识、结构、能量的完整性运行机制才是宇宙中至善的行为,才能与道合一,与上帝的意识同频共振,才能得到这个明明白白的境界。这个境界也必须是“识”所获得的识,要不然,靠什么去获得呢?
所以,识是佛学很重要的内容,称为佛核名副其实。但很可惜,佛学只是在描述识的内涵而没有涉及到识的形成机制,所以对宇宙的起源也说不清楚,生命禅院补上这一课。
宇宙出现了上帝的意识,有了佛核,空中便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宇宙创生了,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场能创生了,佛性这一性便化为万性,每种结构就是每种性,万性流动,性性不同,色色不同,味味不同,法法不同,变换精彩纷呈,演绎出宇宙的梦幻和美丽。
万性是由意识“发育”而来,像花一样,像身体一样,由细胞核内的DNA发育出整个身体,肉出现了,所以说,性学是佛学的肉,称为肉性。
内容太多,一篇文章写不完了,下篇待续。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