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社会的结构特征(十六)
乾坤草
社会的文明结构(6)
意识、能量、结构三者的完整性关系:导游在《我为大家开法眼》一文中说:“紧紧抓住宇宙三要素--意识、结构、能量,只要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了,法眼就开了,再不会被任何高深的说教或理论迷惑了。”
人生的迷茫与社会的乱象都是人类世界不明白意识、能量、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造成的。因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和运行规律都是由意识、能量、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只有在充分了解意识、能量、结构三者是如何展开去建造宇宙的万象万法并主导宇宙运行的基础上,文明社会才能“真相大白”的建立起来。
首先,我们来了解,意识是什么?简单点说,意识是一种具有记忆的运算逻辑,是一种能维持不同能量状态的存在(记忆的科学基础)并能使不同能量状态相互转化的能量运动结构,从而具有控制能量输入和输出的逻辑判断。从整个宇宙的结构来看,由于宇宙的能量运动是有序的源源不断地从中心向外膨胀又从外向内压缩运动,通过旋转运动围绕不同的旋转中心就生成稳定的能量结构(即物质)并通过能量的稳定供应保证这些不同的能量结构的存在,从而使整个宇宙生成了相对稳定的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和能量状态。比如,人类这种有机分子生命只能在具有地球这样的行星环境中才能存在,而地球这样的行星物质形态和能量状态的存在是有条件的,由不同的旋转圈层所生成和制约的。比如,宇宙的旋转制约了银河系的旋转,银河系的旋转制约了旋臂的旋转,旋臂的旋转制约了太阳系的旋转,太阳系的旋转制约了行星的旋转,而地球只有在太阳系老三的位置才能有地球这样的环境条件,宇宙就是这样通过有序的能量流动和旋转逐层生成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能量运动路径。具体到某一物质形态也一样,比如,分子在太阳里面肯定不存在,原子、光子在宇宙中心也肯定不存在,重原子只有在超新星的爆炸中才能生成等等,这些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能量流动都是依照不同的旋转圈层而表现不同的物质结构特性。这种情况就像地球的水一样,两极是固态,赤道是液态,空气是气态,到了等离层就被分解为等离子态了。
所以,宇宙的物质多样性是由旋转所引起的,大圈层套小圈层,一层套一层,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不同的圈层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保证了物质存在和能量运动的稳定性,通过边界条件的改变,就可控制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能量状态的改变,从而形成物质运动中“不易和变易”的可操作性,奠定了意识的逻辑物理成因。
正是宇宙形成了稳定的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和能量运动,由能量运动所产生的物质形态的变化就可通过稳定的物质状态而保留,从而形成了记忆逻辑。宇宙的三种基本运动,弦动、转动,压缩/膨胀都可形成稳定的编码信息,弦动是载波编码,转动是旋编码,压缩/膨胀是开/关编码,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只用到开/关编码和载波编码,旋编码作为量子计算才刚起步。所以,若从信息论而言,一切都是信息,能量/物质的本质是信息。从宇宙的诞生那一刻起,意识、结构、能量是一也是三,三者是同时产生,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存在,贯穿于宇宙内的任何系统的运动中,三者共同决定系统的运动特性。
比如,一块芯片,正是电能在集成电路这样的结构中运行,该芯片就表现出某一功能用途的意识。一个马桶在水能的作用下,通过水箱这种结构就表现出自动满水的意识。DNA是一种分子结构,通过电磁能(光子)的驱动就形成意识,决定生命的运动特征。狼的结构具有吃羊的意识,羊的结构具有吃草的意识,结构、能量、意识三者紧密相连。同样,原子的结构加上其能量运动就表现出了原子的意识,该意识就是原子的运动特征。太阳系、银河系等等微观及宏观结构,都具有某一意识去决定其运动特征。人体也一样,有一意识在决定人体功能的存在。
那么,意识是如何决定其功能的存在呢?
由于宇宙形成了稳定的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和能量运动,不同层次的物质结构都形成了各自的功能意识。因为上一层的物质结构是由低一层的物质结构和能量流动关系所决定,而低一层的物质结构和能量流动关系形成了低一层的意识,那么,该意识就决定了上一层的物质结构形态和能量流动关系。比如,大象看上去是个庞然大物,而大象的生物特征却是由底层的DNA所决定,该DNA就决定大象长成这个模样。一台游戏机,没有软件的时候没有游戏,只有装入软件的时候才能发挥游戏的功能,装入什么类型的游戏软件就玩什么游戏,底层意识决定了游戏的功能。同样,我的手假如没有脑袋的指令它动不了,是我的意识决定了手的动作。
就像我的意识决定了手的动作一样,底层意识是如何决定上一层的物质运动呢?
为什么按一下遥控器的按钮电视就开了?为什么按一下按钮火箭就发射升天了?为什么按一下搂层的按钮,电梯就载你到你要去的楼层?为什么水龙头一开水就流出来了?为什么开关一开电灯就亮了?为什么我们开车的时候用很小的力就能控制车的运行?为什么轻轻的一句话,“亲爱的,帮我把衣服拿进来”,衣服就拿进来了?
这就涉及到信息的放大、减弱和信息翻译机制。简单地说,因为能量的流动是有方向性的,我们用很小的力去控制能量流动的开关,我们就可以把很小的力变成由被控制的能量所能产生的力。比如,开关一开,电灯就亮了,车一发动,控制油门就可控制车的运动,很小的力变成很大的力。如果控制能量流动的“开关”是弱信号的波动,那么,能量的输出就变成强信号的波动,三极管就是这个原理,正是三极管的发明,才开启了人类的信息进程,建立了信息的编码机制,引导人类走向建立意识、结构、能量三者合一的自动化、智能化社会管理模式,最终人类必然会建立一个以电子意识为核心的人类文明管理中心,为人类意识参与社会的共同管理提供了一个全球平台。
那么,意识、能量、结构三者是如何配合运动的呢?我把这称为宇宙的中道运动。
中道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条件,由于意识是由结构和能量的有序运动产生的,那么,意识首先就体现为维持结构和能量运动的稳定,保持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条件。以人为例,人生存首先要吃饭,但不是每时每刻的在吃,而是表现为一定频率的“补充能量”运动,吃饱了过一段时间饿了再吃。穿衣服也一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中道运动就表现为一定频率的能量释放和补充,从而按照意识维持该事物的稳定存在。人吃饭有频率,因为胃的库存有限;排尿有频率,因为膀胱的库存有限;呼吸有频率,因为肺的库存有限。同样,购买食品有频率,因为家里的库存有限。库存满的时候,停止能量补充,能量释放,库存释放到某一底线的时候,有开始能量补充。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这样围绕某一变化范围运动并保持自身的稳定。没有钱了怎么办?没钱买不到吃的就得饿死或冻死。如果有一定的银行库存并有预期的收入,就不会为生存担忧了。一个社会也一样,没有一定的粮食库存和预期的粮食收成,政府肯定在大伤脑筋。同样、水的库存不足、各种农业产品、工业产品缺乏,水不够用,衣不够穿、房不够住等等,社会满足不了人的基本需求,社会必然崩溃,钱再多也没用,因为钱只是一种交换的符号。
所以,意识的作用就是维持中道运动的稳定,为了保证中道运动的稳定,事物的存在根据能量获得的难易程度设置了多级库存管理。比如,人一天不吃饭,肚子很饿,意识要求人要去吃饭。但人几天不吃饭,还不会死,因为身体里有脂肪等库存可以补充能量。因为空气获得容易,人体就没有多少空气库存,没空气几分钟就得死。社会也一样,为了社会的稳定存在,会建立几级库存机制,以备应急之用。一条河流,假如有森林或众多湖泊起到库存作用,根据下雨量就可保持流量的稳定,至少发生干旱的时候可以坚持较长的时间。
一个原子,如果内层电子跑光了或电子丧失了运动的动力,该原子就解体了。屏幕的画面下一帧不按照频率出来,屏幕就出现闪烁,继续这样下去,屏幕的显示功能就“死”了。如果光没有了可见光的频率范围,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果太阳不按照一定的频率释放能量,能量释放太多或太少地球的生命也不能存在。如果银河系旋转的频率太高或太低,太阳系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构,地球的生命也就不能存在,如果宇宙的发动机释放能量的频率不维持宇宙的膨胀率与嫡值的等量关系,长期偏离这种等量关系宇宙的结构也必然破坏解体。
所以,意识、能量、结构三者的完整性关系就是,意识通过对能量的控制使宇宙各个层次的物质结构和功能保持其中道运动的相对平衡,满足万象万法的存在条件,从而保持宇宙万象万法稳定有序稳定地运行。一个人,一个生命,依照其意识的完整性,就是维持生命本身运行的中道,但个体生命的中道是由生命环境所决定,也就是说,由上一层的意识所决定。你坐上了一辆车,你的生命就交给了司机了。你坐上了飞机,你的生命就交给了驾驶员,因为司机或驾驶员是车或飞机的意识,司机和驾驶员有责任保证车或飞机的安全。你生活在那个国家,你的完整性也就由该国家的政府所决定,该国的政府就必须要保证国家运行的安全,满足每个人生存的中道。同理,地球的安全运行由太阳系所决定,而太阳系的安全运行由银河系所决定。银河系也一样,中心黑洞通过控制两极的能量喷射来维持银河系在随宇宙膨胀的速度,从而调节银河系从宇宙空间所能获得的能量,保证银河系内各恒星系统的稳定。银河系就像是“宇宙河流”中的帆船,通过控制“帆”来决定帆船随宇宙膨胀的速度,从而维持银河系的稳定。宇宙“银河系”成千上万,在演出“百舸争航”的奇观。上帝也一样,通过控制宇宙的发动机来维持宇宙的平衡和稳定。
所以,一个文明的社会,就是不同结构层次的意识通过控制能量的流动满足不同层次的存在中道,从而建立起社会生活环境层次分明的管理责任和运行需求,使万物运行各安其位,天下太平,生命禅院时代就这样建立起来。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维持中道运行的文明行为。“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是破坏中道运行的野蛮行为。下一篇,我们依照意识、能量、结构三者的完整性关系,来建立实现文明的技术细节,这是文明的生门。同时,介绍破坏意识、能量、结构三者的完整性关系的后果,这是文明的死门。
意犹未尽,这个话题可以写好长好长,举好多例子,说好多道理,篇幅所限,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明白建立文明社会的基本原理,更多请看下一篇“文明的生门和死门”。
Last updated